中新網福建新聞正文

文化創(chuàng)意產業(yè)興起 老藝人話福州雕漆“新”傳承

  中新網福州5月10日電 (葉秋云)9日至12日,第四屆中國工藝美術博覽會于福建福州舉辦,由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造像藝術專委會主任、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袁師永與徒弟共同創(chuàng)作的雕漆作品《凈土文化對瓶》首次面向觀眾展出,吸引眾多觀展者的目光。

  “這個作品是我和三個徒弟,花費了12年時間做成的!睋瑤熡澜榻B,雕漆作品《凈土文化對瓶》的瓶身分別高兩米八、寬一米四,這對對瓶一共雕刻了270位人物。“這是從佛經里衍生出來的人物,270位人物都有他的故事,所以動作、造型等都不一樣!

  看著這對作品,袁師永可謂春風得意。他告訴記者,光刷朱砂漆就刷了兩百多層的厚度,而后又用傳統(tǒng)的雕刻刀慢慢地雕琢,展出前還在不停地加工調整。

  第四屆中國工藝美術博覽會期間,“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袁師永師徒‘福漆’技藝傳承展”也于此間舉行。傳承展集中展示了袁師永及其十余位傳承人、徒弟的合作作品,涵蓋福州生漆脫胎髹飾技藝大型造像藝術作品與唐卡漆畫作品等。

  出生于福建閩東藝術世家的袁師永一直為擴大福州傳統(tǒng)手工藝術隊伍而努力。袁師永表示,他的徒弟年齡跨度比較大,從十幾歲到五十幾歲都有。此次希望透過展覽,展現(xiàn)他與徒弟們在各個領域的作品,讓大眾了解傳統(tǒng)手工藝術,并走近傳統(tǒng)手工藝術。

  福犀即福州雕漆,具有近千年歷史。雕漆,是指一種傳統(tǒng)的裝飾工藝,將多層漆涂覆在器物表面,然后利用雕刻、繪畫、鑲嵌等技法創(chuàng)造出精美的裝飾效果。

  袁師永表示,對于福州漆藝的認識,很多人都是從脫胎漆器開始,但實際上,福州漆藝的發(fā)軔期欲以雕漆工藝見長。

5月9日,第四屆中國工藝美術博覽會在福建福州啟幕,圖為雕漆作品《凈土文化對瓶》吸引觀展者目光。 中新網記者 呂明 攝
5月9日,第四屆中國工藝美術博覽會在福建福州啟幕,圖為雕漆作品《凈土文化對瓶》吸引觀展者目光!≈行戮W記者 呂明 攝
5月9日,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造像藝術專委會主任、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袁師永向中新網記者介紹作品。中新網記者 呂明 攝
5月9日,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造像藝術專委會主任、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袁師永向中新網記者介紹作品。中新網記者 呂明 攝

  據載,福州雕漆在宋代便已大放異彩。明清時期,得益于皇室偏好,雕漆藝術繁榮發(fā)展,福州依靠官方或者民間的遠程貿易,從物流樞紐轉身發(fā)展成為中國雕漆重要的創(chuàng)新高地和人才高地,曾東渡日本,并引發(fā)了海外國家的追捧熱潮。然而,驟然而至的工業(yè)化成為雕漆的致命硬傷,雕漆在逐漸瀕臨消亡和頑強獲得新生的牽扯中日漸暗淡。

  當下,福州雕漆何以為繼?袁師永說,重塑價值認知上的文化自信,借助文化創(chuàng)意產業(yè)的時興和網絡大數字時代的崛起,這無疑是實現(xiàn)福州雕漆復興的現(xiàn)實可行途徑。而這,也是雕漆作品《凈土文化對瓶》出現(xiàn)的原因之一。

  “工業(yè)化追求數量和精良,手工業(yè)者賣的則是想法和創(chuàng)意!痹谒磥恚敗八饺擞喼啤背蔀橄M領域的主流意識時,雕漆從業(yè)者要思考的是如何賦予老的雕漆藝術以時尚感、時代感和文化的驚喜感,從而贏得年輕消費者的青睞。這點可以借鑒日本人對漆藝所作出的生產性保護方式,將雕漆藝術廣泛應用于家裝、汽車內部裝飾等。

  袁師永對于福州雕漆的思索受到了業(yè)界的認可。2008年至2009年,袁師永創(chuàng)作的脫胎雕漆大瓶先后被臺灣中臺禪寺和臺北佛教藝術中心收藏;《竹林七賢》《蘭亭流觴》等八大件雕漆巨幅掛屏被香港東藝藝術館收藏。

  同時,他也為恢復、弘揚福州古早的雕漆工藝——福犀技藝做出突出貢獻。2022年,福犀(福州雕漆)被列入“福建省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”,福州雕漆工藝得以傳承延續(xù),重放光彩。

  “對于我所做的嘗試而言,市場的認可和學術界的認同是我多年孤獨堅守的莫大慰藉!痹瑤熡栏锌。(完)